其他
中制智库新望等:打造中国版产业“隐形冠军”
导读
“卡脖子”形成的产业空白区,对中小民企亦是机遇。如果抓住国家大力培育“隐形冠军”的政策机遇,在这些产业取得技术突破,便有望在市场上取得领先,通过补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保证长期的行业地位。
文章原载于《财经》杂志2021年21期
2021年10月11日出版
“隐形冠军”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指一般大众不熟悉,但在细分行业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
1
为什么要打造中国版
“隐形冠军”
2008年后,西方各国开始“回归制造”“再工业化”,制造业全球化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中美经贸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回缩,安全性代替效率性,成为各国首要考虑的原则。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需要适应全球竞争格局变化,需要尽快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隐形冠军”梯队的打造,正是适应了这种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制造业企业不再追求无序扩张,大而不倒。从“大”到“专”成为新趋势。周小川在近期著文明确表示反对“流量为王”“赢者通吃”,否认“大而不倒”。只求短期的“全”“大”,而不求长期的“精”和“强”,对产业长远发展无益。“隐形冠军”深耕细分行业,能够做到“小而美”“小而精”,能够打造产业链上长期稳定的一环,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安全自主和全球竞争力提升。
其次,制造业从“集成制造”向“基础制造”转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制造业的发展都是以装配、集成为主,产业规模大,大多数产品能够生产,但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容易被“卡脖子”。虽然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产业基础牢靠不牢靠的问题没有解决。装配虚胖,基础零部件没油水、没韧性。“隐形冠军”在细分行业,立足基础制造,能逐渐实现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国产化、高端化,补短板、疏堵点,可以解决“卡脖子”之痛。
其三,从“跟随战略”向“自主战略”转变。对先进制造化和高端制造,美对我“精准脱钩”“定点脱钩”,而且制造业一旦到了“无人区”,便无以模仿。以往的跟随模仿策略可以说已经走到头,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隐形冠军”企业专注细分领域,依靠技术原创和极端制造,将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跟随模仿迈向创新驱动。
2
“隐形冠军”有哪些
第一,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目前,“专精特新”企业的评选由各省、直辖市组织。地方政府已进行过多轮评选,确定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名单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单。目前,全国的“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有11.3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已有4万多家。入选省级“专精特新”是参评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前提,“专精特新”企业是“隐形冠军”梯度培育的重要基础环节。
第二,专精特新“小巨人”。
具有企业魅力的公司,需要抵制规模增长的诱惑,潜心追求卓越品质。美国学者伯林翰《小巨人》一书中,阐释了不扩张也能成功的企业经营新境界,最早提出“小巨人企业”的概念。工信部从2018年起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这类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专注于细分市场,是创新能力强、市占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由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主导,是国内广泛被认知的“隐形冠军”企业。
第三,单项冠军。
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培育“单项冠军”,并提出了“单项冠军”的标准:
长期专注于瞄准一两个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特定细分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从事相关业务领域的时间达到10年或以上(或从事新产品生产经营的时间达到3年或以上);
生产技术、工艺要国际领先,产品质量精良,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很高的市场份额,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3位;
企业经营业绩优秀,利润率超过同期同行业企业的总体水平,一般要求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
目前,单项冠军的认定,分为示范企业和示范产品两类。
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由省级层面组织申报推荐,工信部组织评审认定。“单项冠军”的评选由产业政策法规司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导,从定义到经营特征上,都可以看做是典型的“隐形冠军”。
第四,新兴产业领航企业。
早在2019年,工信部就发布过《培育制造业领航企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工作方案》,领航企业的概念也随之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指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大型优质企业。这一概念近期在国家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被特别强调。
《意见》指出,在构建优质企业梯度格局的过程中,要引导大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领航企业。领航企业在制造业“强链补链”过程中功能重要,对“隐形冠军”的培育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江西省目前是较早推进“领航企业”培育工作的省份,进入省内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库的标准包括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产品竞争力高,企业成长性强,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等。工信部正在依照《意见》的精神,规划部署全国“领航企业”培育的相关政策。
第五,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独角兽企业与瞪羚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制造业企业,是地区版的高成长性“隐形冠军”。这类企业定义较为宽泛,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评选一般由省市以及各地高新开发区组织,属于发展潜力大,拥有一定创新技术优势的企业,是“隐形冠军”培育最具活力的初级梯队。
独角兽概念最初是由种子轮基金创始人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指具有发展速度快、相对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的企业。各地政府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独角兽”企业的评选,市场也自发形成了一些“独角兽”的榜单。据长城战略咨询《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独角兽企业已达251家。
瞪羚企业的概念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伯奇首次提出,是指跨越创业死亡谷,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创新创业企业,也被称为“高成长企业”,其主要特征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四方面。
部分省市、高新区目前已多次组织评选瞪羚企业,各地的入选条件有一定差异,主要的入选条件有成立时间相对晚,成长性指标领先,创新能力、生产技术优异,营业收入、利润达到一定指标等。
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外部企业成立了“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每年对国家高新区企业统计数据库中的累积数据进行跟踪分析。据“瞪羚云”统计,目前中国瞪羚企业数量已有24089家。
3
“隐形冠军”政策要点及
含金量
各地方的“隐形冠军”相关政策,一般对一段时间内计划培养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提出要求(见表1、表2)。
这些政策一般在选拔过程中要求企业处于重点支持行业,拥有发展潜力。入选的企业能够享受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与融资上的一系列配套支持,各地方政府也会对入选企业进行直接的现金奖励。政策的主要支持方式有机制上各部门联动协作,支持效率提升;成本上注重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上讲究精准滴灌,并鼓励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制造产业、研发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还出台了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支持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提升,鼓励技术攻关与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创新、品牌、国际化是这些政策共通的远期目标。
4
隐形冠军企业的区域、行业
分布
第一,“单项冠军”的分布情况。
其中,东部地区占比超过70%。浙江、山东、江苏占据单项冠军总数最多,浙江拥有单项冠军134项,山东拥有132项,江苏104项,三省加总超过了总数的50%。
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全部属于制造业,主要分布在23个制造业大类。其中,机械、电子信息和石化行业的单项冠军企业较多,在精密光学、精密轴承等先进制造和新兴领域的单项冠军也在不断涌现。
第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布情况。
据工信部发布名单统计,三批“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全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其中浙江、广东、山东是“小巨人”聚集的三大省份。
其中,浙江省入选企业数量领跑全国,共有475家;广东省入选企业数量紧随其后,为434家,之后是山东省367家。4-10名分别是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湖南省、安徽省、福建省、辽宁省,这些排名前十省/直辖市拥有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的六成以上。从地区上看,东部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少。
在行业分布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领域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研究和实验发展、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批发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总体来看,制造业企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布最多的板块。
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推进的“补短板、补链”领域,比如中国制造2025中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航空航天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等;
《工业“四基”发展目录》重点项目,如核心基础零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再有则是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中的芯片、触觉传感器等。
“小巨人”企业中共有311家企业在A股上市,创业板、科创板和主板企业占比分别为42.12%、29.90%、27.98%。
整体来看,311家A股“小巨人”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超九成企业为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化工、医药生物、电气、电器设备等18个行业;二是整体市值较小,超七成企业市值在百亿元以下;三是业绩增速态势良好、盈利能力较强、研发支出占比大。
从行业分布来看,311家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这五大类行业。其中,281家企业属于制造业,占比高达90.35%。
截至2021年9月10日,新三板已有66家精选层挂牌企业。其中,北京市、江苏省两地注册的企业数量最多,各有10家精选层挂牌企业,占比达到30.3%。从行业来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信息技术、材料、医疗保健四个行业,部分企业处于细分龙头的“隐形冠军”地位。
5
隐形冠军培育正在取得
积极效果
第一,对引导中小企业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素质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2010年,由于四万亿政策的后续效应,基建、地产的上游传统领域企业快速增加。而2011年宏观经济环境转头向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变差,很多企业难以存活。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本质上是引导中小企业向创新领域发展。
此后,“专精特新”一词也常在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出现。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比重,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目标。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专精特新”的基础上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及创新水平更高,是做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的关键环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在技术独创性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优势。随着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配套产业政策的出台,这些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未来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第二,完善了制造业企业的梯级发展布局。
当前,中国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已经形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中小企业培育梯次,工信部在近期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也表示要把“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当前,中国约有4000万家中小企业,11.3万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4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2家单项冠军企业。
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透露,9月8日下午,在“培育新型实体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内部研讨会”上,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罗俊章介绍,工信部计划在3年-5年内培育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百十万千”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近年来,中国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出台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2019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不懈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门就支持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与交流提出一系列举措;
201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小企业应走“专精特新”国际化道路。各地的单项冠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中,也都提到了要推进这类“隐形冠军”企业的国际化,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中小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在市场形成领先地位后,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取得难以轻易替代的位置,“专精特新”的国际化道路将越走越宽。产业链中相对稳定地位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减少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突发情况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有利于中小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效益,还有利于中小企业走差异化成长道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长期市场竞争优势。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合力扶持,中小企业“出海扬帆”正在加速,未来有望形成“百舸争流”的新局面。
第四,解出金融扶持中小企业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答案”。
近期北交所的设立也被认为是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方面的关键扶持措施。市场分析指出,随着北交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未来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小巨人”们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将助推其快速发展,资本市场围绕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投资热潮也正在展开。
据新浪财经统计,A股市场正在进行IPO审核的“小巨人”企业共有38家,符合新近成立北交所上市标准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新三板挂牌企业合计有86家。
这些企业立足制造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拥有独有技术和稳定的行业地位,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理想的投资对象。近期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对“专精特新”概念的研究,相关的指数与概念股也渐成气候。选择登陆资本市场,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通过公开募集的资金,也有利于中小制造企业投资未来,加速产业发展。
第五,服务于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问题。
专精特新“小巨人”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入选须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
同时,730政治局会议也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补链强链、“卡脖子”联系到一起。可见,当前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升至制造业强链补链的国家战略高度。
“卡脖子”形成的产业空白区,对中小民企亦是机遇。如果抓住国家大力培育“隐形冠军”的政策机遇,在这些产业取得技术突破,便有望在市场上取得领先,通过补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保证长期的行业地位。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形成合力,中国当前的“卡脖子”问题有望在各个细分制造领域逐渐得到突破。
作者 | 中制智库理事长新望中制智库研究员吴浩然
智库相关
中制智库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与凤凰网财经共同打造“隐形冠军示范工程”项目,以《隐形冠军》节目配套”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旨在发现、展示、表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并与德国隐形冠军协会、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
✎
THE END
编辑:雨辰
声明:文章原载于《财经》杂志2021年21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隐形冠军示范工程
寻迹“隐形冠军”密码,赋能“专精特新”企业
寻迹“隐形冠军”密码,赋能“专精特新”企业
隐形冠军闪耀100:搭建隐形冠军企业的“时代舞台”
新望博士万字长文详解“专精特新”
新望博士万字长文详解“专精特新”
关于共同富裕,流行的解读可能都是错的
二次分配是关键,三次分配是辅助
发展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背景解读与政策思考
【购买链接】
【购买链接】